离岸资讯 » 资讯 » 上海保监局三重定位自贸区保险 探索离岸保险

上海保监局三重定位自贸区保险 探索离岸保险

MCC 0

“将上海自贸试验区保险市场定位为离岸保险市场试验区、重点险种创新试验田和保险资金海外投资基地。”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近日在“第九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保险业探路上海自贸区”研讨会上表示。

裴光表示,上海自贸区挂牌当日,太保产险和大众保险成为首批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16家金融机构之一;天安财产保险公司等五家机构也纷纷递交了在上海自贸区内开设分支机构的申请,目前
已有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两家获批;另有包括中外资产寿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航运保险专业公司以及经纪机构在内的数十家机构表达了入驻上海自贸区的意愿,还有部分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机构积极争取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法人机构。

三重定位和“保八条”

上海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针对保监会“保八条”制定总体方案,主要围绕上海自贸区保险业的三项定位,即离岸保险、对外投资及产品创新。

而在总体方案之下,上海保监局将进行“保八条”的具体政策推进工作,例如对于自贸区内外资控股健康保险公司设立的条件、门槛;产品备案是否可以用英语等具体措施。

针对自贸区保险市场的三重定位,裴光表示,针对离岸业务,将积极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中外资保险机构开设离岸账户,在离岸业务在机构准入、产品管理、资金运用等方面监管政策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从而吸引大量具有中国利益的海外离岸保险业务和再保险业务回流和聚集;针对重点险种创新,将聚焦航运保险、各类责任险以及与国际贸易资金融通相关的各类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业务发展,建议在自贸试验区内积极支持上述险种创新,给予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等支持政策;对于保险资金海外投资,则将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内外汇管理体制创新的机遇,积极扩大保险资金境内境外双向投资的范围,进一步允许保险资金以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各类投资。

正研究离岸保险税收政策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规定,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这无疑给保险业在自贸区内离岸保险市场试验区和保险资金海外投资基地的定位提供了政策支持。

裴光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秘书长李军均在研讨会上表示,正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积极开展上海自贸区内离岸保险业务税收政策的研究。

“这是本次研讨会上透露出的最重要信息。”一位与会的保险公司高管对表示。在很多国家,这些税收政策都是发展全球离岸业务、促进金融创新的重要举措。但是,这样的税收立法在我国基本属于空白。

上海自贸区挂牌两个多月,探索离岸保险业务是自贸区内保险公司最为看好的新业务方向之一。上海保监局表示,在上海自贸区内保险业的下一步发展总体思路中,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内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势,推动自贸试验区内离岸保险市场的设立,通过发展离岸保险业务有效吸引原来流失海外的“中国概念”保险业务重新回流就是重要内容。

太保产险已在上海自贸区内开设分支机构,其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渝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太保产险自贸区分公司已经开业,但由于进一步的细则还未出台,因此其从事业务暂时和区外没有区别,但未来主要重点方向之一是离岸保险,而离岸业务在香港等市场享有一定的政策优惠,自贸区的具体离岸业务税收政策可借鉴香港等地区。

保险业在自贸区发展中的最大机遇是什么

关于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开放,第二个是投资,第三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第四是金融业全面开放,第五是贸易便利化,方案总的目标是开放倒逼改革。

央行提出的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意见中,三个总体原则对于保险业是有很大机遇的。第一个原则,上海自贸区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保险业既是金融服务对象,同时又是政策的受益者。对于保险业来说,要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既需要彰显自己风险管理技术之长,通过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专业水平,加强市场调研,通过服务实体经济真正走出去。

第二个原则,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保险业可以加入或者参与其中的金融管理。

第三个原则,坚持风险可控、稳步推进。保险本来就是一个风险管理行业,应该在自贸区的发展中主动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保险业在自贸区发展中最大的机遇首先要从风险管理、风险分析、市场研判、风险管理技术这些方面做一些大的文章。让保险规避风险的功能在自贸区改革发展之中彰显得更加完全、透彻。

关于保险业具体的发展路径,首先,从行业的角度,保险业应该建设风险数据资料库,支持企业进行公共社会服务和参与自贸区建设。其次,保险业的发展应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健康险,向前的延伸,可以提供一些国内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向后的延伸,可以加强一些健康服务和管理。这样形成一个健康产业链,保险就在中间把握住机会发展壮大。最后,整个行业在自贸区发展中还需要争取到相应的政策,比如航运险、医疗险和养老险的优惠。

友邦保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蔡强:

发挥外资险企的专业化和产品创新优势

“保八条”的第一条是: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关于外资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平台上的发展,友邦保险对上海自贸区抱有很高的期待,作为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期望能够先试先行在自贸区成立子公司,这对险企的资金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友邦保险还希望能在自贸区发挥外资险企的专业化和产品创新的优势。友邦保险对境外人民币保单业务非常有兴趣,对香港、新加坡的外币保险产品有很好的了解,并且拥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境内的外汇业务量非常大。因此友邦保险希望在自贸区开展境内的外币保险业务。友邦保险也将设立一些创新产品,希望能建立离岸保险的产品,同时友邦保险也有兴趣拓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在资产管理方面,自贸区的险企在投资渠道方面可以更加放宽,友邦保险的资金链平台中,在海外的投资是很大的一块,比如在东南亚的投资,友邦保险对股市和债市投资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

人保财险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总经理祖宙军:

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将在年内挂牌成立

人保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保八条”里对于航运保险的覆盖面比较重,包括支持上海开展航运保险,培育航运保险营运机构,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等。要吸引更多的航运保险的专业机构来自贸区,同时要大力发展中介市场,提升中介市场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引进各类再保险,通过逐步建立再保险的集散中心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作为国内首家的航运保险机构,通过3年来的经营发展,我们已经在企业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方面走出了一条积极探索的道路。随着航运保险的机构发展壮大,在上海自贸区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航运保险市场体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带动航运保险的发展,从而逐步推动航运的发展和建设。

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将在年内挂牌成立。航运保险协会有以下5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通过协会代表航运保险业的整体,对上下游进行协调,加强航运保险行业的发展。

第二,通过协会加强保险主体和保险代理等中介市场的合作和创新,推动航运保险市场。

第三,通过协会来开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国际规则在航运保险发展方面有大的作用,希望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我国航运保险业的发展。

第四,通过协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航运保险的数据平台,解决目前航运保险业信息相对分散,精确性、权威性比较低的状态。

第五,通过协会的建设,进一步推动航运保险专业化建设,在条款解释方面形成定价机制。加强航运保险风险技术管理的研究,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航运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人保将继续推出航运保险的新产品,并将航运保险的服务机构、服务体系延伸到主要的港口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与海外成熟的保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航运保险的发展。

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顾顼:

自贸区给再保险打开一个窗口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人寿再保险就和国际再保险公司处于一个平台上竞争,对于国内的风险也有足够的研究,这使人寿再保险在上海自贸区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有一定的优势。希望能在自贸区提供更多风险分散服务以及后续支持,这也为人寿再保险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窗口。

现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内的保险公司如果在境外开发人民币保险产品,会给再保险公司一个机会参与人民币保险业务,并且进行风险分散。

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发展给再保险业务带来更多机遇。我们也看到自贸区给整个保险行业带来的机会不光是对外,对内也有很多。比如“保八条”第一条提到健康保险,希望引进一些外资机构和专业的公司到自贸区来设立机构,这也给解决国内的健康险问题提供一个途径。怎样来提供一个更好的定价基础,以及风险分担的基础来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这都是人寿再保险下一步需要去研究面对的,也给再保险公司带来了非常好的增长机会。

自贸区所在的上海是一个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城市,面临着很大的养老负担。最近国内推出的一些措施希望凭借商业保险的发展来给国家养老保险提供支持,这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说非常及时。怎样在这当中来寻找机会,并且做出针对长效风险的研究和反应,这些都为再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自贸区给再保险打开一个窗口,不仅可以认识境内的风险,也可以很好地学习境外机构的良好经验。“保八条”提出了推动再保险中心的建设,这将给再保险公司带来更多、更好的机会。

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英姿:

将海外的保险创新产品介绍到中国

自贸区在上海设立本身对保险中介机构来说就是一个重大利好。因为中介机构一手牵着客户,一手牵着保险公司。目前自贸区的设立,包括对金融机构支持的政策,在航运中心、健康保险以及风险研究等方面,都为保险经纪公司给自贸区内、外的客户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和保险安排方案,打开了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韦莱保险已经在中国设立了10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很多高端健康险的保障上面,国内和国外的保单还不能完全衔接,如果能够支持更多的公司,直接将子公司设立在自贸区内,对保险业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保险中介不应仅仅只是帮客户安排保单,还承担着风险控制的责任。比如自贸区内的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如何控制,还有在自贸区内外、国内外的保单怎么样衔接。这都需要我们从宏观上多做一些研究。

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创新产品和创新模式在中国也有一定的适应性,作为一家国际保险经纪公司,我们非常愿意将这些介绍到中国市场,将全球的保险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将新产品很快的引进来。也希望同海外的保险公司合作,根据市场的需求,更多地去研发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些产品,并合作进行产品推广。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渝:

保险公司要靠离岸业务走出去

太保自贸区分支机构的建立经历了非常快的过程,目前已基本上告一段落,证照齐全。作为入驻自贸区的第一家保险类机构,当时拿到工商注册执照时我感到非常荣幸。太保自贸区分支机构基本的规章制度已经健全了,目前正在练苦功。对我们而言,最关心的是“保八条”如何落地。

“保八条”对产险公司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包括离岸业务、产品创新等。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其中之一是国际航运中心。对非航运保险公司来讲,出口信用就越发重要,因为在自贸区支持出口的政策中,第三条就是”充分发挥出口保险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产险公司在自贸区做出口产品非常重要。一个是保险公司要走出去,要靠离岸业务走出去,没有离岸业务以前,东南亚、新加坡发生什么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做了离岸业务就要关心了其他地区的事情,比如美国是否发生风灾等我们都要关心。第二就是我们保险业的实体企业要走出去,在保险发展中,出口信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出口信用业务是受管制的。

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东祁:

关注责任险和高端医疗保险

跟自贸区同时挂牌的还有大众保险,大众保险正在从国有资产控股的保险公司转向外资控股的保险公司。

首先,我们看到了“保八条”里面有国际中介公司入驻,包括国际再保险公司入驻,我们会加大与自贸区内经纪公司的合作,同时也加大与自贸区内国际再保公司合作,我们可能重点关注有国际业务的再保公司业务。

其次,我们也很关注责任险方面和高端医疗保险。这两项是大众收购方美国史带国际的强项,所以我们在这两个方面也制定了发展企划,我们大众保险的员工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设计产品,等这些政策落地以后我们会向监管部门申请,很快推出一些好的产品。这是我们目前第一步想在自贸区做的事情。

“保八条”出来以后,从目前来说已经很丰富了,上海保监局正在具体落实细则,“保八条”仅仅是开始,它绝对不是结束,随着自贸区的发展,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我们企业机构有限,人员也有限,自贸区的改革发展仅仅局限在28平方公里以内,发展不会太快,希望把自贸区里面的发展成果辐射到区外。举个例子,在自贸区里面推出的一些产品能不能由区里的人到区外做,另外,目前每年有大量的人带大量的资金到香港,能不能吸引这批人到自贸区购物。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总经理高志缨:

先行先试探索自贸区发展之路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自贸区公司历史,可以说和自贸区渊源颇深。1991年,我们公司成立了浦东分公司,1995年我们公司就在外高桥保税区里面,在现在的汤臣国贸大厦买下了产权房,并根据监管要求更名为上海浦东支公司外高桥营业部,今年9月底,自贸区挂牌成立以后,我们将原有的机构更名为自贸区分公司。今年12月10日,我们拿到保监局的正式批文,很巧合的是,刚才接到相关部门给我的短信,我们拿到了工商局的执照,也就是说在我们论坛进行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工商局的执照。

今天对话的主题是“新市场,新思维”。上海和我国保险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在100年前上海就是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源地。1911年上海已经有33家保险公司,1979年上海也是最早恢复保险业务的地区,也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足迹,保险走进入了千家万户。

自贸区的全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作为保险业来说,无论是产险还是寿险,我们都是先行先试,在总公司领导下不断探索在自贸区的发展。

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隋舵:

自贸区的定位应该“更高、更大、更远”

太平集团非常重视自贸区建设这件事情,开了几次会议,和董事长也沟通过,非常感谢上海保监局,我们报上去两周后就获批,新批下来的就是太平人寿省级分公司。目前工商执照办理、选址等工作已经开始,这是寿险公司的基本情况,同时我们联合中国石化成立了太平石化金融租赁公司,自贸区批了以后我们正在谈;在财险再保险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布局。

围绕“新市场、新思维”这一主题我有两点想法。目前全球都在关注自贸区,我认为自贸区的定位应该“更高、更大、更远”。

更高,高度要高。新加坡和香港完全是贸易流转区,没有加工业,而上海周边从义乌到昆山已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加工基地,上海自贸区要站得更高,把周边这些地区也纳入进来。

更大,面积要更大。目前自贸区的面积仅有28.78平方公里,远远不够,希望能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更远,看得要更远。虽然现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谈“先行先试、可复制,可推广”,与全球其他自贸区相比,上海自贸区要有自己的特色。上海自贸区以此为起点,为上海服务,为中国经济服务。

2010年我们提出建立保险交易所,现在上海、北京、天津都在探索,前一段时间保监会也做了调研,现在设立保险交易所正当其时。这几年上海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在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方面落后于天津,如果我们不在上海自贸区抢占保险业交易所市场,可能我们还会失去更多市场先机。

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波:

产品创新初期更需要再保险

目前我们还没有在自贸区设立机构。自贸区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在自贸区创新下,再保能做的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机制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销售模式的创新、投资应用的创新。机制创新方面,大家多次提到离岸再保险,我们也愿意尝试做离岸再保险。

产品创新方面,我们公司要走在前面,越是产品创新初期,越需要再保险的支持,比如大家提到的巨灾保险。巨灾保险的需求是存在的,目前涉及企业的巨灾保险还相对较好,但涉及个人的巨灾商业保险几乎没有。比如,我们花了许多钱,还贷了款买了房子,如果地震了怎么办,多年心血,付之东流,我非常担心发生地震。

巨灾保险为什么还没有建立起来了呢?必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保费积累问题,要保证资金的长期积累;第二个就是风险的转移,在积累资金的同时,还要把风险转移。国际上还有一些非传统转移风险的方式,比如说发行巨灾债券等等。另外,可能还需要政府的介入,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很宏大的课题,我想,我们还是踏踏实实从细致的工作开始,在这方面开展工作,作为再保行业的一员,我们非常愿意为这项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管上海相比云南、四川,灾害并不是那么多。考虑在自贸区先行先试巨灾保险,一方面有可能先做一个试点,很多事情如果一直停留在考虑阶段不能落实的话,永远是在探讨阶段,根据历史经验,哪怕是有一些细节的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在自贸区研究试点巨灾保险,有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在自贸区先行先试巨灾保险,我觉得对于整个巨灾保险制度的研究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肯定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上海市保险发展规划项目研究室副主任徐文虎:

建保险交易所,现在是个机会

制度创新在自贸区里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建立保险交易所多年前就曾提出过,后因多种原因搁置。我非常赞同太平老总的观点,建立保险交易所,现在是个机会。

自贸区的建设需要思维创新。现在社会上对自贸区很热衷,大家都在想办法,但是有一条,那就是首先要解决的是思维创新。很多人都在说我们要再等一等,等什么?这实际上是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维被收缩了。创新是首位的,只有思想创新了,我们才会有行为上的创新,具体产品上才能有创新,否则的话,何谈创新?国务院选择上海做自贸区有其道理,因为上海比较成熟,比较稳定,但上海加快自贸区建设也是刻不容缓,因为国际竞争留给上海的时间是有限的。放在中国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自贸区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思维上的解放、创新。

上海自贸区必须有中国特色。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差异的,自贸区建设也会有差异,不能把国外的自贸区概念照搬过来,一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贸区。自贸区把审批制度转变为报备制度是很可喜的。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支持,这样中小企业才会发展,现在在讨论自贸区的发展,我们的思想上,定位要认识准确,少走弯路。

(以上发言内容由杜向杰和记者祖兆林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评论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