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资讯 » 资讯 » 中国出口高增长暗藏利润离岸 拉美现象可能重演

中国出口高增长暗藏利润离岸 拉美现象可能重演

MCC 0

“Wanda无线鼠标是罗技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在美国的售价大约为40美元。在这一价格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 美元进入Wanda零部件供应商的腰包。负责营销的公司在加州弗里蒙特,这里450名员工的薪水加在一起比苏州装配厂4000名中国工人的薪水总和还要高 出很多。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经常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段报道,再形象不过地提示了外商在华投资的另一面,其特征便是利润的离岸化。

出口高增长的背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持续高速增长,1978至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54.9倍,年均增长16.74%,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 长幅度。中国对外出口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外资企业的出口增长。如2004年,天津的 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 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它们不可能迅速成 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对外开放市场,国际垄断资本高度控制受资国的经济,并形成大量的利润转移。国际垄断资本把大量利润带回母国,导致受资国经济剩余所剩无几,从而出现受资国“增长而不发展”的怪现象,这便是“拉美现象”。

谁能保证,拉美现象不会在中国重演?

只剩下土地和劳力?

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是中国并没有与之相应地出现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型制造企业。这种发展是令人担心的。出口导向型和外资拉动 型经济增长可能使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套牢在低端产业陷阱之中。并且,外资企业利用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对本土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 又带来替代效应。

中国某些地区的经济实际上正处于一种“拉美化”的危险之中。投资于中国的跨国公司一端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另一端拥有销售渠道,只将中间一段低增值的加工环节转移至中国进行,中国逐步被逼迫到了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产业边缘。

有人这样概括在中国的外国投资商:他们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中国的资本只能拿30%的利润。而对OEM这种“贴牌生产”,有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允许另外一种外国直接投资模式出现:即从中外合资转向外国独资。现在,外商独资企业占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5%,而 且它们主导了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与合资企业相比,独资企业更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而且独资企业也没有像外资企业那样受合同约束而必须与中国合作 者分享技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它们极力对自己的技术保密。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少变化,这样的发展状况是不正常的,它会制约国内经济的长期发展。

而一旦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那么除了土地和工人,中国还能剩下什么?还靠什么发展?

外资不是万能的

就目前而言,外资是拉动中国GDP高速成长、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跨国公司在最优惠开放政策吸引下大举进 入我国垄断性领域的同时,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仍然被捆着手脚,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这样的“不平等”竞争如果再持续10年20年,岂不就重蹈了 拉美国家的覆辙?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资金短缺的状况就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而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在他们把大量利润汇到 国外的同时,先进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留给我们,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合资二十年,一款高技术含量的车也没有开发出来,满街跑的都是“贴牌车”。实践证明,以“市 场换技术”的开放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外资大量进入,还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社会资产的拥有和控制。由中国并购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产业地图》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 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的三资企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更为严重的是,除工业领域外,外资对我国流通渠道的控制也呈加 速趋势。流通渠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近年来,外资流通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从发展趋势上看,外国零售企业已经从进 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无论是实际开店数目,还是计划开店数目都大大快于中国商业流通企业,并且单店规模也远大于中国企业。在流通渠道中占有主导份 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而高端市场已经失守。随着外资从高端市场向下延 伸,民族零售企业在中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

流通渠道的丧失必然导致对产业控制权的丧失。特别是以大型现代流通企业为依托的商业资本,对上游工业进行资本渗透和控制,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 产业链。可以说,谁掌握了流通渠道,谁就掌握了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据我国流通产业的主导地位,控制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将沦为国外流通企 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只有降低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比重,建立以“内源型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才能使国家与民族经济长足发展,也才能防范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来源: 中国市场  作者: 吴越人

评论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