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资讯 » 资讯 » 2008年体育实体的融资新现实

2008年体育实体的融资新现实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体育企业存在于一个独特的中国式体育产业的商业环境中。2008年剧烈变化的资本市场,加上弱势美元的现实,使得过去诸多本土体育公司由出口型向内销型企业转型。此间,企业家们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尤其是资本层面的挑战。很显然,他们必须去警惕及防范纯商业思维之外的种种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融资所能起到的资本作用是巨大的。

“上市先驱”的经验

2007年,从统计学的角度,中国已成为体育用品制造大国,其生产量已占世界市场的65%,但是在资本市场显现出来的,却是与制造大国的不匹配状态——放眼内地的A股市场,没有一家专门主营体育用品制造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上涉及体育产业领域的上市公司也是极为稀缺,四家公司中体产业、西藏旅游、青岛双星、巴士股份在2008年的当务之急,依旧是需要提升体育业务的权重,推出可行的体育产品募集资金项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再融资机会。

即使是已经在境外市场上市的体育用品公司,也只有李宁、鸿星尔克、安踏和中国动向四家。其中2004年李宁在香港上市,鸿星尔克在2005年通过离岸红筹的方式在新加坡上市——以百慕大群岛注册的壳公司“中国鸿星体育公司”控股境内鸿星尔克上市资产的方式上市,二者目前的市场表现都相当好,股价与盈利同步上升。而在2007年7月10日刚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安踏体育表现更为强劲,持有18亿股的丁氏家族和持股8.2%的休斯敦火箭队所有者亚历山大身家暴涨。2007年10月,中国动向则在香港进行首次IPO,目前“中国动向”的市值已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的上市“跟进者”

这四家公司的成功经验今后将被继续,并且鼓舞着国内更多体育用品公司作为上市“跟进者”赴境内外上市。来自福建晋江的体育企业,如乔丹运动、特步体育、德尔惠、361°、匹克等都将是“上市预备队”的成员,他们已经叫嚷“上市”多年,同时得到当地政府巨大的支持,上市之举多数会在2008年成功。上市的“热钱”不仅会在体育鞋服企业中涌动,就连体育器材商泰山集团也准备于2008年远赴纳斯达克上市。

上市的机会不仅属于大的体育企业,中小企业也有均等的融资机会。其实,从安踏和鸿星尔克的上市经验来看,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完全可以在产业升级尚未完成、且经营规模相对国外同行尚小时谋求上市,而且他们客观上更需要在上市之前获得私募股权基金的支持。目前,深圳股票交易所已经与银行、券商、信托公司、产权交易所联合签署了《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初步搭建了扶植中小企业上市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中小规模的体育用品公司可以利用它为上市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职业体育有融资需求

现今,中国职业足球和职业篮球俱乐部在现有的竞赛体制下,都是由大企业冠名赞助后开始其运营的,尚未有上市公司管理模式的先例。而目前世界排行前10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全部为股份有限公司,尤其在1991年曼联俱乐部成功登陆伦敦股票交易所之后,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更是掀起了上市的狂潮。体育俱乐部的IPO,除了能使俱乐部的流动资金更稳定、不受赞助商的牵制外,更重要的是球迷与股东融为一体,会使俱乐部获得品牌价值再提升的机会。

因此,国内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可以谋求上市。体育俱乐部上市的前提,是主业能够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俱乐部五年内的门票、电视转播、广告和商业性比赛等收入指标,均可以成为投资银行的参考依据。

2008年是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巨大的一年。这不仅将形成对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而且要求体育产品生产商的供给从生产、研发到市场营销的投入,都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在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高度结合的趋势下,体育产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评论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