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离岸问答 » 巩固香港作为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巩固香港作为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长文,建议大家细读

巩固香港作为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目录
  • 前言
  • 摘要
  • 第一节 香港金融服务业的
  • 重要性及竞争力
  • 第二节 香港的金融中心策略大纲
  • 第三节 香港金融中心策略的具体措施
  • 结论

前言

1. 金融发展局(「金发局」)自二零一三年一月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各项金融政策研究工作,以期达至行政长官在二零一三年一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为促进香港金融服务业长期发展及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成立金发局的目标。
2. 我们编制本文件时,已审视香港金融服务业的现况,以及面临的主要机遇及挑战,并尝试为香港策划未来愿景及策略。我们进行了广泛研究,范围遍及金发局成员提供的内部研究资料及文章,亦与学者、业界人士及监管机构紧密交流,并咨询中港两地及国际市场专家的意见。在过去六个月,我们进行了超过60 次咨询访问,受访者不但与我们深入讨论如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提出不少创新独到的建议及见解。
3. 我们将收集到的意见及建议浓缩于本文件之中,务求就香港金融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向前迈进,向政府建议愿景及策略。金融发展局属下五个委员会已展开各项工作,务求为政府提供具体建议。当中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其他工作将于二零一四年及其后继续进行。
4. 于编制本文件的过程中,有赖各方面人士及机构建言献策,我们谨此表示感谢。

香港金融发展局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摘要
5. 金融服务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在二零一一年高达3,00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6%,是香港经济第二大支柱行业。过去十年,金融服务业的复合年增长率达7%,较整体经济增长率高出近一倍,是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服务业也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于二零一一至一二年的利得税及印花税贡献超过400 亿港元,同时亦为香港创造不少优质职位,除直接雇用超过22.8 万人之余,更间接为如法律、会计、运输和地产等相关行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金融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效应,例如物业及专业服务,以及运输、旅游及通讯等行业的需求,于二零一一年估计约达1,100 亿港元。
6. 香港是国际知名的主要金融中心,经济及营商环境均具备优厚竞争力。香港金融服务业在多个领域一直表现卓著,享誉全球,规模亦居于世界前列,例如香港拥有全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市场,以及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而香港交易所的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于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一年更高踞全球榜首。香港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有赖国际级商业基建设施,健全的监管制度,以及得天独厚的市场机遇。
7. 展望未来,瞬息万变的全球宏观经济,以及本港的内部压力,都是香港要面对的新挑战。海外环境方面,内地经济自由化既带来机遇,亦造成竞争,而多个亚洲金融中心正迎头赶上,假如香港继续固步自封,可能会被竞争对手取代。至于香港内部,社会政治化及分化日益严重,金融服务业缺乏多元化,加上各种居住环境问题,都是香港继续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障碍。
8. 因此,虽然香港目前的地位及优势有目共睹,但日后要保持作为领先一筹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尚未能说是稳操胜券。伦敦、纽约、新加坡及上海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已在策略上推陈出新,力求保持竞争力及占据领先地位。我们认为,香港亦必须努力制订全面的策略,方可保持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席位。有关策略应该善用本港的既有优势,把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契机,并提升香港赖以发展至今的稳固根基。
9. 我们认为,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整体策略应包括四项元素:愿景、市场机遇、促进因素及基本条件。以上组成部分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愿景
(a) 香港应致力争取成为扎根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市场机遇
(b) 香港应继续把握及主导更多内地相关的贸易、投资、融资及其它业务。内地继续推行市场改革,将为香港金融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香港过往在这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我们应凭借本身的独有优势,把握更多的未来机遇。
(c) 除了把握内地机遇之外,香港亦应加强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务的既有实力,并更深入发展债券、外汇、商品、企业财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风险管理等领域。扩大及深化资产类别将减低我们对股票业务的依赖,提升金融业的整体韧力。
(d) 与此同时,香港须拓展内地之外的市场,吸引不同地区的企业来港上市及/或在香港设立区域总部。

促进因素
(e) 要把握及善用上述机遇,香港必须确保拥有源源不绝的人才,提供所需的服务。我们应推动业界与高等教育界加强联系,让大学毕业生及业内的在职人士好好装备自己,迎合市场发展的持续需求。
(f) 要保持本港的吸引力让本地、海外及内地人才安居乐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解决空气质素、楼价高企及国际学校学位缺乏等存在已久的问题。
(g) 香港的监管制度及方针一直能够有效保障投资者、维持健全市场,以及保持金融稳定。然而,由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日趋复杂及多样化,当局应定期检讨本港监管制度的若干范畴,确保我们能够紧贴市场发展趋势。
(h) 虽然不同团体一直致力在海外和内地宣传香港,建立香港品牌的角色及地位,但各团体机构可以加强协调工作,确保他们的努力得以整合并于 “Hong Kong Inc.” 的旗号下发挥最大效益。

基本条件
(i) 要实现此愿景,并从上述市场机遇中受惠,政府、业界、监管机构及社会人士必须通力合作,共同谋求香港的长远利益。同时,亦需加强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第一节 香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性及竞争力

10. 本节会从金融服务业的经济产值、就业情况、政府收入及其他间接影响,探讨行业对香港的重要性。我们亦评估目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表现及优势。最后,我们会讨论在瞬息万变的环球及地区市场中,为业界制订整体策略的必要性。

金融服务业对香港的贡献
11. 香港四大支柱产业合共占经济产值超过五成,金融服务业是支柱产业之一。但金融服务业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对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详情概述如下。

图1

图2

主要经济支柱 - 二零一一年,金融服务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增值贡献高达3,070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16.1%,是本港经济中第二大行业,仅次于贸易及物流业。银行业是金融服务业的最大界别,占本地生产总值的9.4%,其次是保险(2.9%)、基金管理及投资顾问服务(1.6%)及证券服务(1.5%)。不过,如计及其他行业的间接效应,金融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应该更大。根据政府统计处的资料,于二零一一年,有关需求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100亿港元,当中以下列行业的采购及消费为主:
  • 物业(例如租金、差饷和地租):200亿港元
  • 专业及商用服务(例如广告、会计及法律):180亿港元。
  • 其他支持服务(例如运输、旅游及通讯):120亿港元。

经济周期中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 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一一年间,金融服务业是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催化剂及动力。按名义价值计算,金融服务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1%,而整体经济复合年增长率只有4.1%。特别是二零零八年至二零零九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金融服务业展现顽强的抗逆能力,率先迅速反弹,更在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一年间录得复合年增长率9.5%。

图3

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 金融服务很自然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于二零一一至一二财政年度,银行、保险公司和非法人团体的金融、证券公司等金融服务公司共缴纳利得税超过190亿港元,占政府当年征收利得税总额的17.4%1。印花税方面,二零一二至一三年政府征收的印花税合共430亿港元当中,180亿港元来自金融服务业(二零一一至一二年为210亿港元),占印花税总额的42.3%。
提供优质职位 - 金融服务业是本港职位的主要来源,在二零一二年直接雇用22.88万人,占总工作人口的6.3%。十年来,金融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平稳增长,二零零五年至二零一二年间,雇用人口复合年增长率达3.5%。金融服务从业员数目不单庞大,亦以生产力及技术卓著见称。
  • 从业员的生产力超群。金融服务业在职人士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40万港元,相等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值约53.2万港元约2.6倍,从业员的平均收入因此较高。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二零一二年金融服务从业员的平均收入,均较其他行业的同类人员高出约30%,实际金额则视乎技术水平高低而定。
  • 从业员具备熟练技能及较高资历。高技术人员方面,二零一二年,经理和专业人员占金融服务业雇员总数一大部分,达38.2%,较所有行业的平均数18.4%高出一倍有多。至于教育程度方面,具专上教育程度雇员所占的比例亦达66.5%,而所有行业只有34.3%,显示金融服务业正带动香港转型至知识型经济。

图4

12. 除创造上述优质职位外,金融服务业的带动效应亦间接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首先,金融服务业衍生的需求为包括会计、法律、顾问、信息科技、广告、运输及商用物业等行业间接创造了就业机会。按所提供商品及服务和从业员生产力估计,保守估计金融业最少创造了10 万个这类间接就业机会。此外,金融服务从业员日常生活所需,亦为零售、饮食、运输及住宅物业等行业创造就业机会,惟为这类就业机会作准确的估计比较困难。
13. 对世界其他顶尖金融中心(包括香港在内)的检讨显示,金融服务业在伦敦、纽约、新加坡及上海均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上述城市当中,按对国内生产总值增值贡献百分比计算,伦敦的金融服务业占当地经济的比例最高,达20.8%,其次是香港(16.1%)、纽约(15.2%)、上海(11.9%)及新加坡(11.1%)。按就业人口计算,纽约的金融服务业占全市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最高,达8.3%,其次是伦敦(7.2%)、香港(6.3%)、新加坡(5.5%)及上海(3.1%)。

图5

香港金融服务业竞争力现况

14. 香港是国际知名的主要金融中心,经济及营商环境均具备优厚的竞争力。环顾多份国际研究报告,香港在至少四份报告中排名榜首,其中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二零一二年金融发展指数,香港更连续第二年蝉联首位,亦是首个位居榜首的亚洲金融中心。

图6

15. 然而,我们必须留意最近发表的多份报告,均显示香港在数个范畴的竞争力正在下降,最终可能影响金融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最新全球竞争力指数中,虽然香港在全球整体排名第七位,但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分别仅排名22 位及23 位。因此,我们固然应为香港跻身全球最高竞争力经济体系之列感到高兴,但亦应对近年在部分范畴的排名下滑保持警惕。
16. 香港金融服务业在多个范畴一直表现卓著,享誉全球,规模亦居于世界前列,以下为部分显著例子:
(a) 资产管理:香港是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二零一二年,持牌资产管理公司、注册机构和保险公司管理的资产共达10,640亿美元,私人银行管理的资产则达3,460亿美元。香港是内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计划的最大投资者,亦是内地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的最大目的地,可算是亚洲区内对冲基金及私募基金经理聚集的中心,管理全球投资者的资产。

(b) 股权集资: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一年间,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居全球股票交易所榜首。单单是二零一一年,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已达330亿美元。香港更是内地公司筹集海外资金的首选集资中心。二零零三年至二零一二年间,内地企业在香港交易所的集资额共达3,460亿美元,其中包括多项大规模交易,例如二零一零年中国农业银行首次公开招股,集资22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招股项目。
(c) 离岸人民币业务:二零零四年,香港成为全球首个经营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市场,自此一直稳步扩充产品及服务种类,满足个人及机构的需要。二零零七年,香港成为内地以外首个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地点。截至二零一三年八月,香港的未偿还人民币存款合共达人民币8,730亿元,估计经香港处理的人民币交易额占全球总额约80%。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17.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有赖国际级商业基建设施、健全的监管制度,以及得天独厚的市场机遇。国际级商业基建设施
(a) 法治制度深受信赖、监管架构透明度高、资金自由流动:在「一国两制」原则下,香港可以继续实行普通法制度,并由独立司法机构贯彻执行。这是本港金融服务业赖以发展的基础。香港亦设有稳健的监管制度,规则公平清晰,透明度高,并且贯彻执行。加上资金能够自由流动,法律法规完善及监管机制深受推崇,令投资者有信心在港投资及经营业务。
(b) 能够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香港拥有充满活力的就业机会,多姿多彩的生活模式,社会多元化,加上简单及较低的薪俸税税率(上限为15%),成为全球专业人才工作的首选城市之一。故此,香港拥有大批优秀人才,造就香港成为出类拔萃的国际金融中心。
(c) 效率卓越的交通运输及专业服务基建设施:香港具备作为交通枢纽的时区优势及地利,加上世界级国际机场及本地交通运输基建设施,使香港成为方便营商的金融中心。此外,绝大部分全球顶尖会计、法律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均在香港设有办事处,故香港拥有整个金融服务行业所需的强大支持网络。

拥有得天独厚的市场机遇
(d) 香港是通往内地的门户,紧握内地市场脉搏:香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由于接近内地,一直对内地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过去40年来都是通往中国的门户。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亦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系之一,拥有庞大市场机遇,而香港因占有地利而直接受惠。同样,来自内地的公司亦把握与香港同文同源的优势,以香港作为筹集国际资金的首选目的地及「走出去」的跳板。
(e) 与国际市场接轨:香港过往的历史,使之成为东西汇聚的典范。大部分金融服务从业员精通英语,跨国企业因而更容易在香港经营业务。香港具备兼容国际文化的社会及营商环境,成为经营国际业务的理想枢纽。

为金融服务业制订整体策略的必要性
18. 众所周知,香港金融服务业在多个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随着中国及印度崛起,香港拥有进一步发展为亚洲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加强在全球金融界的影响力。然而,日后要保持目前的大好形势,亦未能说是稳操胜券。

瞬息万变的宏观因素
(a) 内地经济及金融服务业自由化 - 内地经济自由化,特别是透过放宽汇率及资金管制使人民币国际化,为香港创造不少机遇,但亦为香港带来挑战及隐忧。随着内地的市场基建及管治水平日渐提升,中港两地金融中心的距离势必收窄。其中,上海锐意于二零二零年前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最近成立的自由贸易区显示,上海可能是内地若干市场自由化措施的首个点。长远而言,当人民币成为可在全球自由兑换的货币,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难免须重新定位。

(b) 亚洲竞争对手崛起 - 在亚洲地位不断提升的大时局中,香港并非是唯一一个致力把握市场机遇及资金流的亚洲金融中心。尽管香港股票业务表现出色,但新加坡在外汇、债券、商品及另类投资等多个其他领域均占优。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新加坡则以成为「亚洲瑞士」作目标。同样,上海亦正倾尽全力将金融基建设施提升至国际水平。浦东自由贸易区的资本账户限制或会继续放松,显示改革速度可能超过预期。
(c) 瞬息万变的全球监管形势 - 自二零零八年至二零零九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决策者及监管机构一律收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其中,二十国集团及金融稳定委员会,以及英美监管机构,均采取措施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程度及流动性管理、场外衍生工具、反洗钱及税务数据交换方面的监管。香港一直积极配合全球金融监管事务,并且恪守各项新规定。不过,即使我们需要调整监管制度及方针,以符合不断演变的国际准则,但亦不能因此削弱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本港出现的内部压力
(d) 社会政治化及分化日益严重 - 商界普遍认为,香港不少议题日趋政治化,而严重程度导致政府难以有效决策及施政。其中一个例子是立法会二零一三年五月的「拉布」行动,导致年度预算案押后通过。此举可能导致香港政府财政出现瘫痪,以及本港各政府机构无法正常运作,过往实在难以想象香港会发生这些情况。对国际金融界而言,香港经常出现的和平示威,近期遭威者采用愈益暴力及攻击性手法,引起社会不安,令本港的营商环境及良好形象受损。与此同时,部分港人与内地居民基于某些商品或服务的短缺而造成关系紧张,加深社会分化问题。部分人士对内地同胞普遍采取敌对态度,不利于中港两地日后的合作关系。
(e) 金融服务业需要更多元化 - 香港股票市场的竞争力有目共睹,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一年间,香港交易所的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连续三年居全球榜首,且过去十年每年都位列前五名。然而,香港偏重股票市场,导致债券、外汇及商品业务发展相对迟缓。香港偏重单一市场,意味着金融业的整体抗逆能力较弱,在股票市场不振之时尤为明显。过去十年间,内地是香港金融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股票市场方面,过去五年间,内地公司占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的59%,每日股票成交量更达七成。内地市场的主导地位,令香港较忽略投入资源发展亚洲其他高潜力市场,亦未有如竞争对手般把握市场份额。在赞扬股票市场及协助中国企业集资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香港需要营造更多元化及更具韧力的金融服务业,以巩固作为真正多元化国际金融重镇的地位。

图7

(f) 居住环境的挑战 -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一个重点是汇聚具能力的专业人士及支持人员,而培训本地专才与海外人才亦同样重要。因此,能够吸引全球人才来港生活和工作,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纽约、伦敦及新加坡即属一例。虽然内地及海外专业人士均认为香港是理想的工作地点,但却遇到越来越多削弱香港吸引力的考验,当中包括国际学校学位不足、住屋成本不菲、办公室租金高昂,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令一些企业吸引海外人才来港的计划告吹,而且情况有日渐增加的趋势。

为成绩自豪,但不能自满
19. 过往,香港政府对金融服务业发展一直采取不干预政策。多年来,香港政府主要担当促进者的角色,只会在非常情况下直接干预市场。这种积极不干预政策,配合香港固有的稳健制度,例如健全的法制、充足的人才及毗邻内地市场的独有优势,是香港跻身全球顶尖国际金融中心之列的成功要素。
20 然而,面对上述种种隐忧及不断演变的全球化挑战,我们认为,香港要保持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未能说是稳操胜券。多个全球顶尖金融中心均遇到本身独有的困难,亦已深明必须为金融服务业制订有系统的规划。过去十年间,伦敦、纽约、新加坡、上海等其他地区均已进行策略检讨,并制订推陈出新的措施,务求长远保持竞争力及超越其他金融中心。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抢先一步,因此,我们认为香港亦必须致力制订长远策略,方可保持全球顶尖国际金融重镇的地位。金发局希望协助政府为金融服务业制订整体策略,藉以实现这个目标。
21. 于研究过程中,我们留意到大多数市场人士对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佳绩及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亦为未来的挑战感到担忧。不少市场人士认为,香港目前拥有众多优秀条件,瑕不掩瑜,但若不及时进取,则将落后其他竞争者。我们完全同意,香港目前的金融中心地位仍然强势,本港金融服务业日后亦拥有庞大的机遇。而要把握更多的契机,香港需要作策略检讨。因此,本文件的要旨是提议如何改善及加快香港的发展,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节 香港的金融中心策略大纲

22. 我们已在第一节指出,香港有必要制订一套金融服务业的整体策略。我们会在本节提出香港成为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策略建议,这包括下列四个层次的组成部分:
  • (a)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愿景。
  • (b)香港应该尽力把握的市场机遇。
  • (c)把握机遇及持续长远发展的必要促进因素。
  • (d)以上各项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

图8

愿景

成为扎根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23. 香港已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法兰克福、苏黎世及上海等地区分庭抗礼。香港拥有地理优势、世界级商业基建设施、充裕人才,以及庞大市场机遇,具备出类拔萃的先决条件。因此,香港应该矢志发展为全球国际金融重镇,以及扎根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顶级金融服务及产品,全面迎合全球投资者及工商企业的各种业务及投资需要。

市场机遇
24. 要实现上述愿景,香港应致力把握中国及全球各地涌现的市场机遇,并以固有实力作为根基,拓展新领域。

(I) 在内地市场涌现的机遇中争取优越地位,成为投资资金进出中国市场的首选中心,包括协助内地企业进行国际集资、协助内地企业走向全球、成为内地企业设立海外总部的首选地点、成为首选离岸人民币中心,并服务珠三角数以亿计人口的财务需要。为求扩大以上业务的市场份额,香港应寻求在内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资本账项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及增设企业融资管道等主要领域。
(II) 加强核心竞争力,拓展新领域。香港应加强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务的既有实力,并更深入拓展债券、外汇、商品、企业财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风险管理等领域。扩大及深化资产类别将减低对股票市场的依赖,提升金融业的整体抗逆能力。

促进因素
25. 要把握涌现的机遇并在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香港必须加强金融服务业的实力,继而提升长远竞争力。四项主要的促进因素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模式、让人才能够安居乐业的环境、具国际竞争力的监管架构和香港品牌的市场推广。
(III) 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模式。推动业界与高等教育界在制订课程方面加强联系,让大学毕业生及业界内的在职人士好好装备自己,迎合市场发展的持续需求。
(IV) 改善香港的生活问题,并保持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强政府不同决策局之间的合作,解决国际学校学位不足、租金及楼价和空气质素等存在已久的问题。
(V) 在市场发展与金融稳定之间取得平衡。通过检讨监管架构及方针,确保我们的制度配合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在不影响监管水平的前提下消除各种障碍,保持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VI) 加强对香港品牌的市场推广工作。加强协调现时不同机构在海外及内地推广香港的活动,确保有关活动得以整合并发挥最大效益。

基本条件
26. 要实现此愿景,并从以上所述市场机遇中受惠,政府、业界、监管机构及社会人士必须通力合作,共同谋求香港的长远利益。
(VII) 争取政府、业界及社会的合作和支持。第一节的各项数据清楚说明,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可以为业界提供机遇,同时为香港整体经济及社会带来连锁裨益。金融服务业持续发展有助提升香港经济的竞争力及社会的总体利益。因此,政府的愿景及行动计划须在各决策局及部门之间取得协调,除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外,还需包括教育、环境及房屋等非金融服务相关部门。与此同时,争取公众及媒体支持,亦是顺利通过及执行任何措施的关键。

第三节 香港金融中心策略的具体措施

27. 在第二节,我们提出香港成为金融中心的策略大纲及其四个层次的组成部分。本节将阐述有关落实该策略大纲的具体措施的主题、理据及目标,而当中不少措施并不新颖。据我们知道,部分措施亦已透过某种形式实施。下文图9 概述如何将有关主题及措施纳入四个层次的组成部分,而进一步的说明则载于本节的其余部分。

(I) 在内地市场涌现的机遇中争取优越地位

保持作为最重要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主导地位

28. 在2011 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政府表明有意支持香港担当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自此以后,香港积极发展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本港银行处理约八成进出内地和全球离岸市场的人民币结算。香港应继续与内地当局携手合作,扩大及加深香港在人民币交易(例如鼓励更多公司选用香港的人民币结算服务)、融资(例如厘定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为年期超过一年的贷款融资提供指标)以及投资(例如扩阔可透过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投资的产品种类)等方面的机遇。
29. 只有持续提升市场深度及产品类别,特别是非贸易相关的金融产品,香港方能在迅速拓展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香港的「先行者优势」,开拓更多人民币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建立充裕的流动资金,确立香港作为人民币投资主要一手及二手市场的地位。

图9

管理进出中国内地的投资资金
30. 香港是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的主要门户,凭此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应致力争取流出内地(例如内地企业于海外投资,以及个人透过有机会推出的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计划进行海外投资)及流入内地(例如境外投资者透过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或香港上市的A 股交易所买卖基金投资内地)的大部分资金。就此而言,香港应继续与内地当局通力合作,以增加投资额度、在可行情况下放宽投资限制及扩充可参与机构和个人的范围,从而扩大经香港处理的投资资金数量。

作为内地企业的集资中心
31. 自一九九三年青岛啤酒率先以H 股方式来港上市后,香港一直是大型中国企业的首选上市地点之一,藉此透过在香港作首次公开招股吸纳国际资金。香港应巩固本身作为内地国有及私人企业首屈一指的国际资金筹集中心的地位,确保本港的上市规例具有竞争力,同时维持优质标准。

协助内地企业走向全球
32 近年,愈来愈多内地企业有意进行海外并购,藉以扩展业务及获取国际认同。海尔和三一集团等多家知名内地企业,都有成功的海外并购交易,令业务得以扩大。不过,并非所有收购均能顺利完成,主要原因在于执行过程未如理想或跨境交易涉及敏感的政治及文化议题。就此而言,香港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国际并购经验,且对西方文化和营商方式了如指掌。这些条件, 可为香港在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占得优势。
33. 为了配合国际业务运作,不少跨国公司均会在不同地区设立地区总部。香港拥有丰富的国际及本地人才、专业知识及基础设施,足可吸引跨国企业来港设立地区总部。据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截至二零一二年共有1,300 多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基于扩展海外业务的需要,大型内地企业同样有必要作同样安排,而香港应成为其设立境外总部的自然选择。

成为内地相关企业的企业财资中心
34. 于过去二十年间,其他区内的金融中心如新加坡,成功夺得亚洲的跨国公司企业财资市场业务。时至今日,香港作为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重新发展为亚洲企业财资枢纽的机遇就在眼前。香港应采取主动,积极吸引有意在内地营商或寻找有关内地和人民币增长机会的投资者(包括内地及海外企业)进驻香港。政府亦应考虑实施有利的政策措施,对此给予支持。

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的财务需要提供服务
35 过去二十年间,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关系越见密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于过去十年促进了两地的紧密合作。满足珠三角地区数以亿计人口在金融服务上的需要,将为香港带来可观的发展机遇。同样地,上海及新设立的自由贸易区一带,亦令长三角地区蕴藏庞大的发展潜力。零售及商业银行业务,以及私募及创投基金潜力巨大。目前,香港为把握上述机遇投入的资源尚嫌不足,故应在金融服务方面与两个地区建立更密切的业务联系,扩大CEPA 的适用范围,同时发掘与前海地区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各种合作机会。

(II) 加强核心竞争力,拓展新领域
成为亚洲最具吸引力的资产管理中心
36. 香港获全球投资者公认为首屈一指的资产管理中心。然而,即使作为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香港仍有不少发展空间。香港目前主要是基金的销售和分销中心。在超过1,800 个香港认可基金之中,仅有约300 个于香港注册,而大多数基金则于欧洲或开曼群岛注册。有几个原因导致这一现象:
  • 《公司条例》的严格规定,导致所有于香港注册的开放式基金基本上只能以单位信托形式运作。然而,基于灵活和方便方面的考虑,许多基金经理选择以开放式投资公司的形式成立基金。
  • 与部分独立司法区相比,香港在审批新基金以至更新章程文件的程序上耗时甚久,而且较为繁琐。
  • 对于私募基金,香港仍存在税务方面的不确定因素,成为基金经理的一大忧虑。

37. 为应付以上挑战,并将香港打造成基金注册与业务中心,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开放式投资公司的制度,并为投资基金缔造清晰有利的税务环境(详细说明请参阅本文第60 段)。此外,我们亦相信,若特区政府能与内地有关监管部门达成基金互相认可的协议,并容许内地与香港两地的基金可同时售予两地市场的投资者,不但可大量增加于香港注册的基金,亦有助改善内地的资产管理行业。
38. 巩固资产管理业,吸引更多基金于香港注册及经营业务,将会对就业情况带来显著裨益 - 据推算,每个新增的前线部门基金经理职位,可以创造约五个新的中后台部门职位。这些职位包括基金行政管理、基金会计、交易支持、托管、结算及合规等类别,为本港大学的年青毕业生创造机会,在金融服务界开展事业。

发展香港成财富管理中心
39. 至二零一五年,亚洲可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预期中国届时将会推动亚洲约半数的经济增长。据兴业银行与胡润硏究院联合发表的《2012 中国高净値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个人资产超过人民币600 万元的高净値人士达270 万人,个人资产超过人民币1 亿元的超高净値人士亦达63,500 人。作为众多内地富裕人士青睐的战略重镇,香港有能力通过提供广泛的产品及服务,而把握个人财富管理的庞大机遇。不过,其他竞争对手在这方面亦不怠慢。若要保持长远领先地位,香港需进一步改善有关领域的监管制度及人才的供应。
40. 私人财富管理公会最近正式成立,我们建议政府充分利用公会的专业知识,加快解决业界面对的两大问题。首先,监管机构及业内人士应就私人财富管理客户达成统一的定义,并且制订切合业界需要的原则性指引,补足现行规则及规例。此举可让私人银行的业务运作方式更切合高资产人士有别于一般零售客户的实际需要,例如采用较注重客户关系的顾问模式,以符合不同的合规要求。此外,当局应就产品知识及顾问手法,为私人财富管理专业人员制订一套私人财富管理能力准则,确保从业员的专业水平。以上举措将可提高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吸引力。

扩大及进一步发展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市场
41 过去十年,香港作为全球顶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的地位更形巩固,而且一直位居全球五大首次公开招股集资地之列。然而,香港股市能够取得众多成就,不少是归功于内地业务。过去五年间,内地公司占香港交易所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的59%,每日股票成交量更达七成。具规模的非内地背景新上市公司为数并不多。为加强上市公司的「国际化」,香港交易所正致力简化现有制度,务求吸引更多海外企业来港上市。与此同时,香港交易所亦应加强于海外及内地市场有关首次公开招股的推广活动。
42 为与香港交易所及香港证监会的措施相辅相成,金发局亦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妨碍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发展的问题。这包括过度偏重零售主导的监管思维、跨境执法的困难、扭曲及未如理想的首次公开招股操作惯例,以及未能进行无纸化交易等。我们期望能提出具体措施,以强化上市制度及基建设施,将香港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首次公开招股中心。成为亚洲首选外汇交易中心
43. 国际结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二零一三年四月,香港的外汇交易总额仅次于新加坡及日本,名列亚洲第三位,以及排名全球第五位,平均每日成交净额达2,750 亿美元。英国(27,260 亿美元)及美国(12,630 亿美元)无疑稳占全球最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规模远超香港,但新加坡(3,830 亿美元)及日本(3,740 亿美元)的规模亦比香港超出约四成。至于其他范畴,香港的潜力在于作为连接中国内地及全球市场的重要桥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将持续从横向及纵向发展,日后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将会更为充裕,而市场对离岸人民币的需求亦预计将迅速增长,同时投资者亦会设法吸纳人民币作投资、风险管理及交易用途。因此,近年市场涌现多种不同的人民币相关外汇产品,例如远期外汇、外汇期权、利率掉期、交叉货币掉期及结构性票据,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主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以及进入内地市场的不二之门,香港要把握这些外汇交易的机遇,毫无疑问是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

扩大及更深入拓展债券市场
44. 相比股票市场,香港的债券市场一直是相对较弱的环节。我们的债券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已发行债务证券余额虽达2,610 亿美元,流动性却远不及美国(已发行余额达351,550 亿美元)及日本(已发行余额达145,920亿美元)等主要债券市场。基于几方面的原因,不少公司选择以债券以外的方式筹集资金。首先,由于政府发债有限,对于希望筹集港元资金的企业来说,市场上并无可靠的港元债券收益率曲线可供发行人参考,加上转换为港元的成本高昂,窒碍了为此而发行美元债券的业务。此外,缺乏信用评级及有关的专业知识,亦不利于区内及本地公司债券的投资活动。
45. 不过,尽管存在种种障碍,方兴未艾的点心债市场已成为推动本港债券市场发展的有效催化剂。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发行量迅速增长,由二零零七年仅人民币100 亿元飙升至二零一二年的人民币1,120 亿元,五年间增幅超过十倍,并且有望继续增加。香港应借助这股趋势,吸引大批债券交易员、投资者及发行人,同时持续推动政府债券计划,建立稳固根基,让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债券市场。

发展商品交易业务
46. 过往数十年间,在迅速城镇化及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内地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耗国之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按占全球产量百分比计算,中国于二零一零年的基本金属、主要农产品及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分别约为40%、23%及20%。香港过往并非以商品交易中心见称,然而,由于内地市场的关系,香港有机会拓展这个重要的策略性业务范畴。香港交易所于二零一二年收购了占全球有色金属交易量超过八成的伦敦金属交易所,让香港进占这项业务的策略性位置。伦敦金属交易所应把握机会,让内地及本港的投资者更容易进入市场和更切合他们的需要(包括推出亚洲时区定价及结算系统),协助香港发展为商品交易中心。
47. 要进一步提升商品业务并争取内地的机遇,香港交易所应考虑借助伦敦金属交易所这个平台,与内地的商品交易所通力合作,提高交易量,发展必需的物流及仓储基建设施,促进商品实物交易。香港交易所亦可将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产品范围,由金属产品扩充至其他商品,从而建立全面的商品平台。

其他潜在的机遇
48. 香港可探索的其他领域包括海事融资、再保险、创投资金、证券化业务等。这些可发展的新业务将有助香港市场进一步减低对股票市场的依赖,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III) 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模式
提升专业技术培训

49. 过往数十年,香港一直成功招揽世界各地顶尖金融人才。放眼未来,香港应继续秉持开放态度,吸引各方人才。尽管吸引外国人才仍是我们建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认为香港亦需以可持续的方式培育本地人才,以充实我们整体的人才实力,迎接未来的机遇。

50. 其他邻近的独立司法区透过政府、监管当局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相合作,成功培育及培训年轻人才。政府不但为个人提供资助计划,同时亦资助企业保送属下员工进修或接受特定专业领域及目标范畴的培训,例如计量金融、风险管理、精算学及应用金融等。此外,市场人士亦经常与大专院校紧密合作,甚至资助大专院校举办课程。这些措施一直成功地为该等地区持续提供本土的专业人才,加强其金融服务业的核心优势。
51 香港的本地人才问题有两方面,分别反映在大学毕业生和中高层行政人员各自所遇到的障碍上。一方面是本港大学毕业生在金融行业中的供求错配情况,这在中后台部门环节尤其明显。面对业务的持续扩展和监管规例的不断改变,金融业对基金行政管理及合规等领域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但合乎资格填补相关职位空缺的毕业生却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在香港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层中,本地培育的人才比例偏低。与众多海外人才相比,本地中高层管理人员往往缺乏较广泛的管理经验,致使事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52. 中后台部门人才错配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多的问题,相对较易解决。关键在于业界与高等教育界在课程设计方面加强合作。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可与大学合作,派遣资深人员协助有关中后台部门职能(例如基金行政管理、基金会计、交易支持、托管、结算及合规等)的实务培训。为了展示致力培育本地人才的决心,政府可以考虑为部分相关计划提供资助。
53. 加强业界与高等教育界的联系,有助毕业生掌握合适的实务工作技能以投身金融服务业,并可确保为业界持续供应合资格的人才。
54. 我们建议本地高等教育课程应加入新元素,以扩阔本地学生的国际视野,确保本地的教育制度能让毕业生除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外,亦有条件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工作,并在金融机构问鼎高级管理位置。充分了解香港及内地于世界大环境中的位置,有助毕业生,尤其是有意在金融服务界开展事业的毕业生,培养正确和适切的观念。此外,重视领导才能、解决问题能力和柔性管理技巧的培训,均对毕业生将来在事业上的晋升非常重要。另一项值得考虑的措施,是为一些发展未成熟的领域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以推动它们的发展。有助于更好推动投资者教育的财经新闻学便是一个好例子。

建设中后台部门人才基础
55. 有了充足的合资格的中后台部门人才供应,香港可考虑在某些有较高增值力的中后台部门领域,例如基金服务和风险管理等专注发展,让香港能够汇聚人才,并促使该行业领域发展成为区内的标准。除了为有志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年轻本地人才创造就业机会,这也可以巩固香港的金融生态环境和提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IV) 改善香港的生活问题,并保持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
56. 如上文所述,香港能够吸引全球各地人才,是本港作为世界一流金融中心的核心优势之一。个人税率偏低及基建设施效率卓越,加上生活方式充满活力,令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人才首选的亚洲目的地之一。不过,种种情况显示香港近年面对不少考验,例如教育、居住成本、空气质素及文化特色等,令以香港为家的吸引力下降。政府亟需透过不同界别和决策局之间的合作解决这些重要问题,改善本港市民的居住环境之余,亦保持香港作为世界各地人才理想居所的吸引力。

(V) 在市场发展与金融稳定之间取得平衡
检讨监管架构及方针
57. 香港一直拥有稳健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持市场健全运作和确保金融稳定方面不遗余力,为金融服务业贡献良多。香港亦积极参与全球监管事务,监管机构更一直迅速响应各项国际监管规则。然而,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现行的监管方针仍有改进及完善的空间。
58. 市场人士亦表示,根据经验,香港的监管机构对于产品创新和市场发展,与其他顶尖金融中心相比反应较慢。举例而言,有参与基金管理行业的人士表示,在香港,新基金的有关章程文件获批所需的时间,通常远超卢森堡及其他地方。虽然监管机构正致力精简流程及手续,但亦对基金文件的质素有所关注。我们相信,监管机构与市场人士在这问题上的坦诚对话,有助化解彼此的忧虑,从而得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59. 市场人士亦认为,香港监管机构与我们部分的竞争对手相比稍欠灵活性和较少对业界作出积极的鼓励。这种态度和给予市场的印象,往往影响企业对业务经营地点所在地的决定。一方面,保持香港市场健全对作为备受推崇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言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政府及监管机构亦应乐意聆听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就此而言,我们认为,政府、监管机构及市场人士需要持续讨论,务求在不影响既有监管水平的前提下,寻找出促进市场发展的方法。

修订法例、监管规定和税务安排以推动发展
60. 除了整体上的监管架构和方针,市场人士亦提出几项法例、监管规定
和税务安排值得深入检讨,为我们金融服务业中几个重要领域考虑拆墙松绑
和业务创新的政策方案。
  • 基金管理:目前所有于香港注册的开放式基金只能以单位信托形式运作,而不少基金经理认为作为投资工具的开放式投资公司的形式,要较单位信托形式相对简单及灵活。因此,许多基金选择在香港以外容许成立开放式投资公司的司法区注册。要把香港由集中从事基金销售及分销业务进一步发展成基金注册中心,我们建议政府在确保同样高水平的投资者保护和管治水平的前提下,检讨现时有关的法律、税务及监管要求,以提升香港相对其他国际基金中心在成立开放式投资公司方面的吸引力。
  •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众多国际级地产发展商的业务根据地,香港具备建立兴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市场的先决条件。然而,现时只有十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香港上市,发展速度被区内其他市场远远抛离。虽然部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后表现欠佳或许是投资者对其需求减弱的原因,但现行监管要求的某些限制亦削弱了有意发行此类基金人士的入市意欲。为发展本港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市场并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我们建议修订现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规例中有关投资、税务、发展及接管等范畴的规定。
  • 私募基金:二零一三至一四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中公布将私募基金纳入境外基金税项豁免范围。我们认为这项修订可以免除基金经理现时面对的税务不确定性以及他们为减少这些风险而带来的种种营运方式上的不便,对更进一步发展香港作为私募基金枢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应该尽快实行。

(VI) 加强对香港品牌的市场推广工作
61. 市场推广是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一环。现时市场发展工作主要由不同持份者,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银行公会、香港贸易发展局、投资推广署、香港交易所及政府各有关高级官员等共同进行。总括而言,相关活动在海外备受欢迎。不过,许多市场人士认为,我们的实力仍未充分展现,推广力度应可大幅加强。我们认为,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从项目类型、推行时间和涵盖范围,为市场推广工作作出更具策略性的协调,并向市场发放贯彻的 “Hong Kong Inc.” 讯息。
62. 金发局一直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紧密合作检讨现行的市场推广工作,并协助制订完整的推广 “Hong Kong Inc.” 计划,以整合各方面的市场推广力量,并积极参与各项推广活动。我们会考虑将推广范围扩大至包括亚洲及其他增长潜力丰富的新兴市场,如中东和拉丁美洲等地。此外,我们认为重要的是推广讯息需要清晰和贯彻地表达出香港在环球金融中所担当的角色及位置和我们金融服务业的整体策略。

(VII) 争取政府、业界及社会的合作和支持
63. 任何措施要成功推动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有持份者的支持和投入是至为重要。同时,亦需加强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此外,政府亦须与社会各界接触,包括所有的业界人士、公众及媒体,确保大家了解及认同香港金融服务业在香港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和贡献。认同香港继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关乎下一代利益的大事,对于争取公众支持增拨所需资源推动行业未来发展尤其重要。

结论
64. 本文件旨在提供一个策略大纲,让政府思考香港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协助政府制定方案,实现目标。在制订本文件的过程中,有赖业界人士、监管机构及学者踊跃建言献策,令我们深受鼓舞。我们期望本文件能坦诚地反映市场人士的整体意见及金发局委员深思熟虑的商议。我们知道文中不少构思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更深入分析及验证。我们亦深明,政府在考虑我们的建议时或须兼顾其他政策目标及优先项目。
65. 若政府认为可以接受,本文件载述的部分建议或可于数个月内推行,而其余的建议则需要较长时间完成。金发局属下五个委员会现正就部分建议制订详细方案,并会于完成后随即提交政府。
66. 金发局将继续担当高层次、跨界别平台的角色,让各方能够交换意见,探讨如何巩固香港的优势、充分利用金融服务业的机遇、解决业界的根本问题及考虑如何克服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重重考验,令整体经济受惠。我们欢迎业界及社会大众就本文件提述的任何议题发表意见。我们亦期待有机会与各持份者携手制订方案,共同推动业界进一步发展和订立策略发展方向。

关于香港金融发展局
香港金融发展局于二零一三年一月由特区政府宣布成立,为高层和跨界别的平台,就如何推动香港金融业的更大发展及金融产业策略性发展路向,征询业界并向政府提出建议。金融发展局会集中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香港金融业,促进金融业多元化,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背靠国家优势、把握环球机遇,以巩固本港的竞争力。
2013-11-21 17:22 添加评论
0

西瓜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2013-11-22 00:35 添加评论
0

redrevile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2013-11-23 10:01 添加评论
0

maomingdang

赞同来自: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在下降
2015-06-29 00:29 添加评论

要回答该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TeeVa
TeeVa

协桥 - 吴卫宏

热门问题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15-06-29 00:29
  • 浏览: 90250
  • 关注: 11